在产品世界里,最迷人的不是方案的精巧,而是那个被精准洞察的“问题本质”。这篇文章提出一个颠覆性的思维框架:“需求是1,方案是0”,提醒我们:没有那个坚实的“1”,再多的“0”都只是空转。

你是不是也曾这样?
看到竞品上线了一个酷炫功能,第一反应是“我们必须马上跟进”;老板或客户随口一提“我想要一个XX功能”,你立刻开始思考解决方案。
我们常常沉迷于方案的奇思妙想而带来的爽感,却忘了叩问那个最根本的问题:我们到底在为谁,解决什么问题?
这种“方案先行”的思维,就像在没有地基的土地上盖楼,看似热闹,实则危机四伏。而真正顶尖的产品人,都恪守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铁律:需求是1,方案是0。
没有前面那个坚实的“1”,后面再多的“0”也毫无价值。
开篇:大师的智慧,殊途同归
这个道理,两位大师早已点破。
一位是“营销鬼才”杜国楹,他的“产品倒做”理论,在“好记星”这个案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当年,杜国楹准备做“好记星”时,他有什么?没有技术团队,没有供应链,甚至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。 他几乎是赤手空拳。
但他手里攥着一个无比珍贵的“1”:他洞察到,当时中国学生学英语,真正的痛点不是单词量不够,而是“哑巴英语”——不敢说、不会说、发音不准。这个痛点如此普遍,如此深刻,让无数家长和学生焦虑不安。
这个“1”就是他的全部资本。正是因为这个“1”足够清晰、足够强大,他才能以此为原点,去说服技术专家解决发音问题,去整合供应链生产硬件,去设计营销方案精准触达用户。所有的“0”——技术、设计、供应链、营销——都是被这个强大的“1”吸引和构建起来的。 他不是先有“0”再做事,而是用“1”撬动了所有的“0”。
另一位是以色列连续创业导师尤里·莱利,成功创立了两家10亿美元的企业,他的名言更直击灵魂:“爱上问题,而不是解决方案。”
问题是客观的,是相对稳定的;而方案是多样的,是不断迭代的。当你爱上一个问题,你会沉浸其中,保持开放,寻找最优解。而当你爱上自己的方案,你只会变得固执,最终可能用一把精美的钥匙,去尝试打开一扇错误的门。
殊途同归,他们都在告诉我们:一切产品工作的起点,都是对那个“1”的极致探寻
案例:一个HR SaaS产品案例
让我们来看一个HRSaaS领域常见的例子——绩效管理系统。
错误的“0”思维:产品经理A看到竞品都推出了最新的OKR模块,功能大而全。他立刻拍板:“我们也要做,而且要比他们更强!”
于是,团队投入数月,完美复刻了目标对齐、进度更新、数据看板等功能。产品上线后,石沉大海。管理者抱怨太繁琐,员工觉得是形式主义。这个看似完美的“0”,最终成了一个昂贵的摆设。
正确的“1”思维:产品经理B没有先看功能,而是走进了客户公司,和HR、经理、员工坐在一起聊。 他发现:
- 经理的痛点是:“年底凭印象打分,对员工不公平,我自己也心虚。”
- 员工的渴望是:“我希望我的努力能被及时看到,而不是等到年底算总账。”
聊完,那个真正的“1”浮出水面:管理者与员工之间,缺乏一个轻量级、持续性、可记录的沟通闭环。
看,核心需求根本不是“一个OKR工具”,而是“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”。
基于这个“1”,产品经理B的“0”就清晰多了:
- 可以是轻量化的OKR,重点是关联日常工作,让成果自然沉淀。
- 也可以是“亮点与挑战”周报,让员工5分钟记录,管理者随时点赞。
- 甚至可以是一个“即时反馈”按钮,鼓励同事间随时互动。
最终,他选择了一个MVP:“周报记录 + 即时反馈 + 轻度目标追踪”。它不复杂,但精准解决了“记不住”和“需被看见”的痛点。产品上线后,因为简单、有效,迅速获得了高活跃度。
一个产品是生是死,往往就取决于你一开始找的是“1”还是“0”。
方法论:如何将“1-0思维”融入实战?
这个方法论不是口号,而是可以随时使用的武器。
1. 面试时:用它让你脱颖而出
当面试官问:“如何设计一个功能解决XX问题?”
普通回答(从0开始):“我会设计一个包含A、B、C功能的产品,用户路径是……”
高手回答(从1出发):“这是个好问题。但在动手前,我想先搞清楚几件事,确保我们抓住了真正的‘1’:
- 为谁做?目标用户是谁?他们的核心诉求是什么?
- 为什么做?这个问题背后的本质是什么?用户说‘要一个搜索’,是想要结果更准,还是速度更快?
- 做成什么样?我们衡量的成功标准是提升活跃度,还是转化率?厘清这些‘1’之后,我们再来探讨具体的‘0’。比如,针对A类用户,方案可能是……”这一下,就展现了你深度思考的能力,远比一个功能设计师更有价值。
2. 跟客户沟通:不做需求的“传声筒”
客户说:“我想要一个数据导出按钮。”
千万别直接记下来就开干。你的角色是“侦探”,不是“传声筒”。在真实沟通中,你只需要问两个关键问题,就能挖出真相:
第一个问题:“咱们主要是想解决什么问题?”
客户可能会说:“我需要做周报给老板看。”
第二个问题:“那目前咱们是怎么做的呢?”
客户可能会说:“我每天从系统里复制数据,手动粘贴到Excel里,再做成图表,特别费劲。”
听到这里,你还会只给他一个“导出按钮”吗?真正的“1”已经浮现了:“老板需要一个能实时看到业务进展的看板”。一个自动更新的看板,远比一个需要手动导出、加工的Excel表格更有价值。
这两个问题,能让你从需求的执行者,变成价值的创造者。
3. 产品方案设计前:先开枪,后瞄准?不!
很多团队习惯于“先开枪后瞄准”,急着出方案。正确的做法是,在PRD的最前面,用一段话写清楚那个“1”——问题陈述。
一个好的问题陈述应该包括:
- 我们的用户是……
- 他们面临的问题是……
- 这个问题带来的影响是……
- 因此,我们希望通过……来解决它,从而实现……
这个“1”就是整个团队的“北极星”。当大家在细节上争执不休时,把它拿出来读一遍,就能让所有人回到原点:我们做的这个功能,到底为谁创造了什么价值?
结语
“需求是1,方案是0”,不是一句正确的废话,而是一种需要刻意练习的思维肌肉,是一种做事的方法论,是一种做产品前需要念的咒语
它要求我们保持谦逊和好奇,永远对用户的世界抱有敬畏之心。在追求效率和创新的路上,我们太容易被各种炫目的“0”所诱惑,但真正决定一个产品能否穿越周期的,永远是那个坚实、厚重、唯一的“1”。
愿你,在纷繁的功能和需求中,永远能一眼看到那个最重要的“1”,并为之坚守。
